11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新闻资讯> 最新资讯 > 正文

家门口的“贴心医院”

usa.fjsen.com 2017-06-27 15:44:14  王文津 方琳颖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医改促服务的故事

集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开放式的“健康小屋”,受到群众的欢迎。王文津 摄

  集美区委书记李钦辉(左一)在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王文津摄

集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热心为社区儿童预防接种。王文津 摄

社区“医联体”建成后,厦门二院主任医师团队在集美街道卫服中心坐诊与传帮带。王文津摄

东南网6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文津 方琳颖)今年76岁的张秀英,从东北老家来到厦门与儿子定居在集美区银亭社区。今年2月17日,老人在家中突感天旋地转,呕吐不止,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签”医生黄海瑞、李娜闻讯后,冒着倾盆大雨赶到张秀英家,经现场诊治为急性肠道炎,服药半小时后,张秀英老人病情随之好转,尔后医生留下药才放心离开。

与张秀英一样,家住盛光社区的胡建中也是一名省外的退休老人,来集美投靠子女多年,是一位高血糖、高血压“三高”患者。由于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一遇病情变化,心情就产生巨大落差。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家签”医生戴亚莉、李伟琼便笑脸相迎,鼓励他坚持服药,多锻炼,注意饮食均衡,使胡建中老人的病情日趋稳定。

这就是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所家门口的“贴心医院”!几年来,这所扎根基层的社区医院在集美区卫计局和集美街道的支持重视下,与辖内三级医院携手打造社区“医联体”,建立大医院主任医师、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为骨干的“三师共管”团队,成为百姓健康的“守护神”,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走进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见五层楼的门诊部门庭若市,看病的、取药的、打预防针的、中医理疗的患者络绎不绝。医务科的医生说,天天这样。特别是分级诊疗以来,小小的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一下子就增加了46%,达到日均600多人次。

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集美城区集源路南侧,包括医生、护士、各种勤杂人员在内总共才有35个人,却承担着城区5.3万常住人口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集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以一种责任担当的精神,努力为辖区群众健康服务。

岑东社区有一位姓尹的居民,女儿患有精神方面的障碍,前几年又遭遇事故,双下肢截肢、大小便失禁,从大医院手术回到家后,需要定期更换导尿管,这让家人感到十分为难。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后主动承担起了为病人更换导尿管的工作,从2013年开始,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冬龙和两个护士一起,定期来到老尹家,为病人诊疗,更换尿袋尿管,5年从未间断。更让老尹感动的是,他女儿精神病发作时每年都要到仙岳医院住院治疗二至三次,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和张冬龙医生从中帮忙做个案管理病理,多方协调减少了他5000多元的医疗费用。要知道,那时还没有家庭签约医生,靠的是“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的服务精神。

银亭社区有位八十高龄的老人,患有“骨结核”,需要每月抽血化验肝功肾功。自从卧床后,他的女儿只好每月用担架把老人抬到卫生服务中心,这一来一去,上下楼梯很不方便。集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新梅了解后,找来社区医生李娜安排护士每月上门为老人抽血化验,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就这样,辛勤的服务换来了群众的口碑。一封封充满激情的感谢信寄到了集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寄到了集美区卫计局。

“我是岑东社区的居民吴水香,今年87岁,身患多种疾病。去年10月到中山医院动手术转诊回来后,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陈新梅和社区医生王宝树问长问短,第一个向我要了出院小结,仔细察看伤情并交代术后事项,还经常打电话询问病情恢复情况。理疗科医生何国胜,在人手少病人多的情况下,热心为我做理疗,常常早来晚归,让人感动。”

“我是浔江社区居民贾红伟,前一段78岁的母亲来我这里小住,不料高血压突发躺在床上。社区医生李娜收到我的求助,当即赶来家中送医送药——”

“李娜医生在自己休产假期间,还打电话发微信给我询问病情控制情况,真让我感动!”名叫关永贤的居民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值得一提的是,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分级诊疗为契机,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建立了互动微信群,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打造社区“医联体”

又到周五,厦门二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亚林和眼科主任医师李进明,准时来到

集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跟班医生一起坐诊看病,言传身教。

与李亚林、李进明一起下派到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的二院主任医师团队还有何洁、熊强、周立新、牛建平,罗芳涛以及颜涛玲、谢红旗等10名主任医师,他们分别是周二、周三、周四以及周天上午。

社区医院来了主任医师,家门口也能看上好医生大医生的消息传开,各社区病人纷纷转向,既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又极大地方便了社区群众看病。

这是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美区卫计局的支持帮助下,抓住分级诊疗发展机遇,携手三级医院共同打造的第一个“社区医联体”。

集美街道地处集美中心城区,周边有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有4A级旅游景区,常住人口多,外来员工也多。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发展缓慢,表现为门诊场所小,医护人员少。面对发展“瓶颈”,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新梅一直在寻找破解良策,她看到辖区内的厦门第二医院“兵强马壮”,心里很是羡慕。

2015年6月,厦门市分级诊疗工作启动,陈新梅看到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前景,她奔走于区卫计局和街道之间,为推动分级诊疗打造社区医联体而努力。在市区两级卫计部门的共同推动下,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终于牵手厦门二院和福建省康复医院,共同打造“医联体”。于是,厦门二院这个三级甲等医院派出了心血管、内分泌、妇幼、中医、呼吸道等10个专科的主任医师团队来到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医院一起建立“主任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为主体的“三师共管”团队。最近在厦门举行的海峡论坛两岸中医药交流会上,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专题发言,受到两岸同行的好评。

集美区卫计局局长林云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医院10名主任医师专家团

队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等于集美区一下子引进了10名高级别、高层次的名医,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好医生,这也标志着基层医疗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林云建表示,集美区正在总结这一方面的经验,组织各街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全科医生跟班大医院主任医师,结对子,传帮带,不断学习与提升自己的医疗卫生水平。

借“船”出“海”,合作双赢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二孩政策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着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等方面的调整,如何做好养老服务与计生政策调整后的服务,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经验。

与社区养老机构建立医、养、护合作,就是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服务的一大创新。

集美街道辖内有一所叫厦门爱欣老年公寓的养老机构,里面住着130多位来自各地的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以及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虽然爱欣老年公寓配有专业医生护士,但在数量、药品以及医疗器械上都远远不足。去年5月,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作为,牵手爱欣老年公寓,共同建立医养结合与医养护一体化管理的健康服务新模式。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为爱欣老年公寓130多名老人建立起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每季度举行免费健康知识讲座,同时为老年公寓工作人员进行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指导,随着医养结合与医养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的实施,爱欣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健康更加得到了保障。负责这里医务的全科医生张道森发现今年78岁的陈长勤,老年痴呆与帕金森综合征加重,便主动与厦门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牛建平预约进行检查治疗,随后又进行跟踪服务。社区医院的用心服务,让老年公寓和老人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和民生保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资讯要闻
更多>>本委动态
更多>>通知公告
更多>>地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