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新闻资讯> 最新资讯 > 正文

专访福建首位国医大师杨春波:问道岐黄六十春秋,传承发扬闽派中医

usa.fjsen.com 2017-07-03 09:52:49   来源:福建卫生报    我来说两句

    创新理论成为国家标准

  1957年,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第四期面向全省中医进行招考,这可是福建中医界的最高学府。杨春波喜出望外,当即报名,并顺利考上。当时中医一直是口传心授,没有系统学习理论的机会。回忆这段期间的学习,杨春波感慨万千:“在校学习虽然只有一年,但受益匪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毕业后,因考试成绩名冠班级之首,一纸通知将杨春波从仙游选调到福建省中医研究所。这是他人生中的关键转折。他跟随名老中医李建颐临床,总结其治疗肿瘤病的经验;跟随温病学家吴云山治疗“乙脑”及其它疑难杂症。

  在十几年后,这份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杨春波调往南平松政县(当时松溪县与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第一医院工作。那几年恰好“乙脑”大流行,山区卫生条件差,死亡率极高。杨春波仔细分析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根据不同证型选方用药,并配以针灸,疗效特别明显。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当地“乙脑”病人死亡率由原来纯西医治疗的20%下降到2.46%,且恢复期明显缩短,无后遗症。杨春波因此名噪闽北。

  没多久,杨春波又调回省里。他的研究更加如鱼得水。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西医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杨春波率先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为“胃痞”,被采纳为国家标准,并主张分为气虚湿热和阴虚燥热两类证型,用胃炎Ⅰ、Ⅱ号合剂治疗,强调“益肾”的作用。

  福建人 “脾胃湿热证”比较常见,他和学生们在国内率先开展脾胃湿热理论的临床调查。结果发现,“脾胃湿热证”除了影响消化系统外,还与循环系统,血液、神经系统等11个系统,72种疾病都相关联。于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大脾胃”的概念,研究结果被国内临床广泛引用。他还制定了以临床为基础的脾胃湿热证的辨别标准,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采纳。

  他还曾推翻古代名医的一些结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曾提出“温热传营,舌色必绛”的结论。这营指营分,是温病加重,邪盛正虚的表现,由于营通心,心主神,可使神志不清。研究温病的时候,杨老便有意识地观察“乙脑”这种温病病人的舌头,结果发现刚入院的、未挂瓶的昏迷(病入营,犯心包)病人,他们的舌色并不是绛色的。

  中医传统的温病理论在他手上也有了新分类,共分时温、温疫、温毒三类,每类再分温热和湿热两类,从而提高临证疗效。

  “虽然古人对中医的学术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医家所处的地域、环境、时代不同,有些学术适用现在,有些却不适用,只能到临床去验证,去发展它、完善它,这样才能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杨老说。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资讯要闻
更多>>本委动态
更多>>通知公告
更多>>地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