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热点话题> 海西计生> 流动人口 > 正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usa.fjsen.com 2016-09-05 17:28:08  韩士奇 韩俊义 来源: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讯(通讯员 韩士奇 韩俊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规模逐年扩大,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严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确保他们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各地不断建立和健全关爱和保护机制,努力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健康这一关乎儿童和农民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成长问题,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0岁~17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3581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为1472万人。另据显示,随迁子女中已有近20%在流入地城市出生。(据2016年3月8日光明日报《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难在哪儿?》-文报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如此庞大,如果教育问题没有解决好,将直接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外来务工人员有后顾之忧,必将影响经济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果不能平等就学,必将严重影响到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三是如此大量的未成年人如果失去良好的教育机会,必将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积极认真地面对,切不可有半点疏忽,更不能回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问题明确了“两为主”政策,即“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其主旨是“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见2015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随迁子女入学难》一文报道)。

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不少政策并对教育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地城市的教育资源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公办学校的学位不足、师资力量不够,一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很多随迁子女集中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他们仍然无法和城市“原住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城市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同不断增多的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的矛盾突出。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主要问题。

学业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关键时期,学习自觉性,还没有稳定下来。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观念和方式均处弱势,因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基础差别大,学习困难的学生多。这些孩子就学后环境适应性弱,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由于和城市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在与城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差距感,这种差距感会使他们感到自卑和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另外,由于语言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课的时候不敢发言,自信心不足。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就会产生厌恶学习、害怕学习的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退学。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为留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品德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有一个特点是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做工挣钱,缺乏有效教育和监管。因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足够的教育指导,使得他们在道德品价、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偏差。主要表现在有部分人放任自流、违反校纪、沉淀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等等。

三、做好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的建议。

政府全面主导。 出台政策法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劳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流入地政府要努力为农民工提供政策支持、法律支持和服务保障,保障教育平等,打破户籍壁垒,促进农民工能够在打工城市安家落户。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面临最大问题是公立学校学位不足问题,各地应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规模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新建学校,扩建公立学校的教学楼及配套设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需求;尤其是农民工子弟学校,要投入资金改变其教学条件差、教师不固定等,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要增加师资。结合流入地普遍状况,可用民办学位和“流动编制”补短板。一是用民办教育的发展补齐短板:适当拓展公办学校空间;由政府购买部分学位;把民办学校水平提高,让家长觉得上民办校也是一个选择,而不是被迫的无奈。二是实施“流动编制”教师聘用改革:在现有公办学校编制约束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支持流入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办学需要,招聘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流动编制”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和福利保障。当公办学校教师缺编时,优先安排“流动编制”教师进编;当教师数量过剩时,这部分教师则进入“地方师资储备库”,接受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岗位的调配统筹,满足师资需求。

学校深入关怀。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打造温馨舒适的校园。学校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主要场所,要根据外来生的特点进行学籍管理和教学。一是学校要组织教师、同学结对帮助;二是建立学校的“外来生之家”,建设外来生心灵家园,在学校建立外来生成长档案,为外来生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或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与家教能力,从多方面促进外来生完成义务教育极端的学习任务,打好培养人才的基础;四是营造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外来生和本地籍学生形成感情互动,让外来生时时感到学校温暖。

社会形成关爱合力。全社会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面临各类问题。一是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关爱。除了与本地学生一起开展思想道德、文化娱乐等校外教育活动之外,社区和有关部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要专门组织教育活动,如开展“优秀外来生”评选活动;有的社区和部门筹集资金扩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扶助有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有的在节假日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夏令营活动,开展节日联欢、赠书、送文化用品等。二是组织队伍,开展爱心帮扶。有关部门、单位和社区牵头组织“关爱外来生团队”,以基层组织主导,热心群众自愿,其他组织广泛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开展家访、谈心等方式,给外来生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让孩子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生活能力,从而促进顺利成长。三是注重正面宣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各网络、报刊都有大量报道,各类媒体要宣传通过结对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好经验,宣传务工和教育孩子两不误的优秀家长好做法,宣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强不息精神。通过宣传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让这些孩子能得到更多的亲情、关爱和保护,努力营造有利于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资讯要闻
更多>>本委动态
更多>>通知公告
更多>>地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