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 > 媒体关注 > 正文
医生的良好形象不应该被玷污
2020-01-03 08:58:35 方金春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超  

□方金春 

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遇害离世,引发了社会对医生职业安全的关注。寒冬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让人感动的温暖画面:近日,福建协和医院收到患者捐款100万元,感恩于医疗团队救死扶伤的精神,患者老吴决定设立基金资助贫困的食管癌患者。而在新年前夕,协和医院的学术报告厅里充满欢声笑语,“小白”们与医生、志愿者、本报记者共同举行了迎新年联欢会。医患之间的关爱与信任,让人如沐春风。

极端的伤医个案发人深思:为什么救死扶伤的医生,却被嫌犯视为仇雠?在公众视野中,今天的医生群体应当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形象?毫无疑问,“仁术仁心”仍然是医生屹立在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但不可否认,医生群体形象被“污名化”也是事实。个别人怀疑医生的善意,诋毁医生的医德,有意无意地给医生贴上“黑心”“无良”等贬损性标签。“积毁销骨”,偏见虽然难成主流,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增大了医生群体的潜在风险。

社会舆论对医患关系的误解,少数媒体在当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特别是一些自媒体营销号和网络“喷子”哗众取宠,使医生形象被过度扭曲——要么是起死回生的“天使”、要么是利欲熏心的“黑医”,理性的评价常常被淹没在口水之中。

最常见的是泼脏水式的“污名化”。在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印发的扫黑除恶宣传资料中,医生竟被列为“中国10大黑心企业”之首。大量的不实指控和谬论,大多来自网络上的积是成非、以讹传讹。

另一种“异化”则是将医生的医术医德“神格化”。万米高空,医生张红毫不犹豫用导管帮老人吸尿,社会给“张红”们的掌声与鲜花从不吝啬。几千年来“悬壶济世”的道德高标,也让医生背负着无形的压力。医生终非圣人、神人,现代医学在生命面前常常也无能为力。近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中国学者谭文斐的一篇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针对频发的伤医事件,谭文斐说“我们不是神仙,无法让人起死回生,大家应该尊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许多患者和家属普遍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对于医疗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难以理解,一旦医疗结果与期望值不一致,便可能产生矛盾,甚至暴力相向,酿成悲剧。

医生的良好形象不应该被玷污。医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理应缔结“情感—价值—命运”共同体。重塑医生的职业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有赖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医生继续发扬“仁心仁术”的大爱精神,更需要主流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对健康医疗行业的正面宣传,提高公众对医生群体的正向认知,以弘扬和传递社会正能量。

更多》图片新闻

永春仙夹:进村入户关爱留守老人

药店员工正引导市民通过医保电子凭证付款

医务人员献“热血”

建瓯市总医院将首台云巡诊车开到东游镇墩上村

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