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宣传动态> 行业尖兵 > 正文

[美在身边]陶跃权:一位乡村医生的医者仁心

usa.fjsen.com 2015-10-12 10:25:07   来源:宜宾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患者康复,就是陶跃权最大的欣慰。 (宜宾新闻网 李清凌 摄)

骑龙村,是长宁县下长镇最偏远的一个村,距离集镇25公里。乡村医生陶跃权在这里行医30余年,一间不到10平米的卫生室就是他的“主战场”。骑龙村和邻村的村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存在,或者可以说是依赖于这样的存在。感冒、发烧,村民们总要让陶医生看看才放心,突发疾病,必定要给陶医生打个电话,请他尽快上门处理。村里的五保户提起陶跃权,那更是要竖起大拇指夸赞一番,看病抓药不收钱,逢年过节还自掏腰包送来慰问金。这样尽心尽责的好医生,乡亲们都喜欢。

医者仁心 为村民健康护航

1979年,从高中毕业后,陶跃权拜师学医。那是一位年长他10多岁的医生,精通儿科和内科。“技术不但在于精,更是在于仁。”陶跃权说,师父除了传授给他医术,还通过言传身教使他懂得了从医之道。而这句话,也对他影响至深。

学成之后在骑龙村南京坳开始行医,已为村民提供了三十年的医疗服务。“以前我们骑龙村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很差,村民得了病治不了,去镇上县上又治不起,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就夺了命的情况多得很。”正是因为如此,陶跃权一直坚守在农村,为村民的健康护航。与在城市里做医生不同,乡村医生的工作并不局限在卫生室里,患者一个电话来了,即使是深夜,也要骑上摩托车迅速赶往患者家中看病。

陶跃全的行医之路常常充满了危险与劳累。有一次,在得知病人情况非常危急后,因山路湿滑摩托车又骑得太快,在掉儿嘴(小地名)连人带车摔到田里,差点把小腿摔断。还有一次深夜,熟睡的陶跃全接到一名患急性胃肠绞痛病人的求救,由于病人年龄偏大,按常规,此类病人应当转诊,可当时更深夜黑,村庄离镇、县医院都非常远,且病人已不堪病痛的折磨,陶跃全当即决定给病人治疗,打针喂药、按摩推拿,经几个钟头的努力,病情终于有了好转,而此时,陶跃全已筋疲力尽了……

陶跃权上门为五保户做体检。 (宜宾新闻网 李清凌 摄)

扶危济困 为五保户免去医药费

“陶老师待人好得很,我有什么头痛脑热都在那里医,我年纪大了,身体不便,基本都是陶老师上门看病,就算晚上也来,不收诊疗费,还送一些药品。”骑龙村七组近90岁的徐碧仙老人激动地说道。

陶跃全一直关爱着弱势群体,特别是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在他那儿打针吃药一律不收钱。陶跃全从医以来为五保户、特困户免收的医药费超过4万元,他还坚持逢年过节为五保户们捐款送物,上门慰问。“我有时正在吃饭,接到村民生病的电话,我便丢下筷子就得走,乡医的日常生活并不轻松,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随时都得准备着,可是我喜欢这份工作,有时候也累得不行,干不动了,想歇歇,但是人家找你,信任你,你还得去,谁有病都着急,一定要尽快过去给人家看好。”陶跃全说道。

“回想以前,我们一来到骑龙村时,就听到有人夸赞陶医生。他确实是真心真意在为老百姓服务!”下长镇党委副书记于中平说,陶跃权为人热心,有时邻里闹了纠纷他会主动帮忙调解,是大家的“和事佬”。而对于镇上、村上的一些工作,陶跃权也是全力支持。

心系村民 为家乡发展谋福利

陶跃全医德高尚,在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口碑,而他对公共事业的热情、对改善村社基础建设作出的努力一样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2011年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后,陶跃全更忙了,只要村社集体有重要工作总看得到他忙碌的身影。此外,陶跃权利用出诊看病之机,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为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带头发展产业,开恳荒山造竹200余亩,带动周边50余户绿化造林2000余亩;支持镇、村、组工作,协调发动骑龙村和南溪区马家乡、江南镇部分农户,在骑龙村南京坳建设村庄,南京坳从30年前一个不毛之地已发展成为有60余农户居住的小集市;个人捐款1.2万余元,组织发动群众自发修建机耕道1.5公里;配合村社干部,发动群众通过“一事一议”,集资硬化水泥公路4.9公里……

“虽然在村里做了点事情,可对家里,我却……我亏欠我爱人太多太多。”陶跃全感慨地说,他平日里出诊,常常一去就是一整天,家庭的运转大都依靠妻子徐芳独自支撑。“肯定觉得累啊,但他是出去做好事、做正事,我为我的爱人感到光荣!”对于丈夫的工作,徐芳满是理解与支持,她说必须把家里打理好了,才能让丈夫更放心地去做好工作。妻子的这份包容与理解,支持着陶跃权在行医路上坚定前行。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