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新闻资讯> 最新资讯 > 正文

光棍节再次来袭 适婚青年相亲各种烦有你没有?

usa.fjsen.com 2013-10-31 09:46:33   来源:闽西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这样的相亲经历,你有木有?

  编者按

  前阵子,一媒体记者在街头采访大家怎么看“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属于违法”时,一大爷的回答“不回家看我们违什么法?30岁了还不结婚才违法!”引发大家热议适婚族结婚问题。在11月11日“光棍节”来临之前,本报特邀记者对龙岩一些适婚族的相亲经历进行采访,并撷取几个小故事刊发,以飨读者。

  “最近比较烦”

  □记者 刘菲菲 通讯员 陈俊宇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每周的相亲都排得太满……”今年31岁的郑义荣最近比较烦,和早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最近比较烦》不同,小郑烦恼的不是柴米油盐,而是父母经常性安排的相亲活动。

  小郑是土生土长的龙岩人,父母均是公务人员,家境中等偏上。小郑毕业于某名牌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回龙岩创业,经过几年努力已经是龙岩一家中等规模电脑公司的老板,是个标准的“高富帅”。按理说,像小郑这样的有为青年,根本无须父母担心婚姻大事。但事实却是,年岁渐长的小郑至今单身,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同事朋友帮自己儿子物色女友,而小郑每隔几周就被父母安排一次相亲,自去年初起,小郑已经参加了15次相亲,但从没有和哪个女生相互看对眼,直到现在也没遇到自己的另一半。

  “我们家小郑条件不错,所以希望找个门当户对的媳妇,我们给他介绍的女孩也都是自身条件好、家庭条件不错的,但他一个也没看上。”郑妈妈告诉记者,前几年小郑在打拼事业,无暇顾及婚姻,但现在事业有成了,她和老伴就关心起儿子的婚事来了。谁想到,小郑却对相亲一点也不上心,甚至有些抵触情绪,好几次她和老伴都跟女方及其父母谈得很好,但小郑却说没感觉。

  “父母的标准和我的完全不同,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女方的身高、外貌、工作及家庭条件等硬性条件,而我更想了解的是女方的性格、人品、兴趣爱好等内在条件,所以和父母总是谈不到一块。”小郑告诉记者,他不赞成父母的择偶观念,所以对父母安排的相亲总有抵触情绪,但他又经不起父母一个劲地在耳边唠叨,所以每次相亲都会参加,但效果不甚理想。

  “有缘自能相会,刻意的相亲未必能有好的效果,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交往找到另一半。”对于未来,小郑充满信心,他希望在接下去的日子里,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爱他也值得他爱的人相伴一生。

有缘千里来相会 王耀辉 作

  金玉良缘网络牵

  □记者 刘菲菲 通讯员 陈俊宇

  苏倩和张宇是一对刚刚走入婚姻殿堂的新婚夫妇,但和大多数新婚夫妇不同的是,苏倩和张宇是通过网上相亲走在一起的。

  张宇今年29岁,是龙岩本地人,在市区某广告公司担任设计总监,收入颇丰,有房有车。但年少多金的张宇却是个实打实的宅男,不怎么外出的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女友。随着年龄的增大,父母及身边的朋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断催促张宇快快找女友,还介绍了好些条件不错的女生给张宇,但张宇愣是和谁也没能看对眼。“我不喜欢别人帮我介绍的女生,怎么看也没感觉。”张宇大大咧咧地告诉记者。

  前些年某电视台的相亲节目十分火爆,闲极无聊的张宇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注册了某著名相亲网站的会员,ID取名为“黑白胶片”。这时,他在网上遇到了一个网名为“苏青青”的女子,两人的择偶标准相符,张宇就主动发了小纸条给她,两人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联系起来。慢慢地,张宇发现,两人的爱好及人生观、价值观惊人的相似,他们天南地北地聊着,但不管怎么聊,都能聊得心有戚戚焉。不知不觉中,张宇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苏青青”。于是在网络上聊了两个多月,张宇约了“苏青青”见面。

  “苏青青”的真名是苏倩,26岁的她在市区某小学教英语,但工作已经3年的她被家里人催得紧,无奈现实中没有遇上合适的人,所以就在相亲网站上寻找自己的“白马王子”。通过几个月的聊天,苏倩觉得张宇各方面都挺适合自己,和他聊天的感觉很好,再加上照片上的他高高大大、斯斯文文的,所以就答应见面了。

  “她比照片上更漂亮,那时我就在想,一定要把她追到手。”第一次见面,张宇就喜欢上了高挑漂亮、白白净净的苏倩,而苏倩也对温文尔雅、贴心细心的张宇有了好感。在张宇猛烈的爱情攻势下,苏倩很快就和张宇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在半年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相亲弄得我疲惫和麻木了”

  □记者 刘菲菲 通讯员 陈俊宇

  “目测11月11日要过节的伙伴们,请自觉领张‘光棍证’。”10月23日,在岩城九一南路某单位上班的黄璐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条心情,引来了不少伙伴们的转发与回复。

  今年27岁的黄璐,长得清秀,谈吐也大方得体,可不知怎么了在数次相亲后仍只身一人。“朋友介绍的,家里张罗的,同事游说的,都见了好几个了,就是没找着合适的。”黄璐说,今年以来,她相亲的次数连她自己都快不好意思说了,没有十次,也有八次了,又是吃饭,又是看电影的。

  “第一次相亲的对象是家里亲戚介绍的,因为长辈是认识的,所以也没觉得特别尴尬。”她告诉记者,那是去年初的时候,两家人约着一起吃饭,就顺便介绍他们认识。在家人的鼓动下,在饭桌上,黄璐和那男生互留了电话号码。可不知是那男生太腼腆,还是对方压根也不愿意相亲,两人后来根本没私下联系过。

  “那时候,两家大人都很满意啊,我妈不停地做我的思想工作,弄得我跟嫁不出去似的。”她说,那次见面之后,双方家长就特来劲,这周末约着郊游,下周末约着烧烤,花样多着呢!可即便双方家长极力促成,千方百计地组织家庭聚会、出游,给她们制造机会,可最终黄璐和那男生还是不来电,她的第一次相亲也彻底宣告失败。

  自打第一次相亲后,黄璐时不时就得赶赴一次相亲会。相亲相隔时间最长的是几个月,最短隔不到一个星期。“是要逼疯我吗?”“老妈说,不嫁出去,不准买衣服!”“我的未来夫婿,你不要沉迷于躲猫猫好吗?”……翻看黄璐发在微信圈的内容,类似的心情有很多。由于身边很多同学都陆续结婚生子,像黄璐这样单身的为数不多,她便成了长辈、朋友热心帮忙的对象。“我也觉得是该找个对象了,可这不是市场买菜啊,不能将就吧,总得找适合自己的吧!”黄璐说,自己对未来有打算,也积极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希望能拓展交际圈。至于,相亲活动,黄璐已有些畏惧了,她说:“相亲弄得我疲惫和麻木了。”

相亲 王耀辉 作

  爱情与婚姻有别,闪婚不靠谱!

  □ 傅晓君

  近年来,不少文艺作品将“闪婚”这一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搬上荧屏,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在相亲中认识不到3个月甚至几天时间就定下终身的事情。那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80后适婚族在相亲时,遇到条件不错的对象,闪婚靠谱吗?笔者认为,爱情与婚姻有别,闪电式结婚不靠谱。

  爱情可以虚无缥缈,婚姻则要面对真实的生活,这是不少过来人的经验告诫。快餐式的婚恋方式感情基础薄弱,将影响婚姻家庭的稳定性。长久的婚姻要建立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而闪婚是建立在情感冲动基础上的婚姻。当下,一些80后青年男女社会道德观念不高,喜欢追求自我价值,看问题片面,对恋爱和婚姻缺乏全面完整的了解,婚姻观念比较淡薄。在婚姻中,往往两个人出现争吵时,首选的不是如何化解矛盾,而是离婚。他们认为,好合好散,快结快离,互不拖累。这种由“闪结”到“闪离”的恶性循环,不仅使道德伦理丧失殆尽,严重的还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一些大龄青年甚至把结婚当作完成人生任务,至于两人是否性格相投,是否感情真挚,他们认为不是婚姻的重点,而在相亲时遇见条件好的对象,往往选择闪婚。然而婚后,他们发现彼此性格不合,不断争吵以致其他问题出现。笔者认为,闪婚是对自己、家人、对方和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建议适婚男女应加强与恋爱对象的交流,对婚姻问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婚姻的意义和责任,认真规划婚姻生活,理智地选择结婚对象。

  小李的两次相亲

  □记者 傅晓君

  等过了今年光棍节,小李就29岁了,在连城县某镇政府工作了3年的他,在单位已经算得上是老同志了,但在恋爱上却还是个新人。由于是外地人,老家距单位几百公里远,他在当地没有亲戚,甚至连同学都没有。工作3年,小李接触最多的就是单位同事,除此之外就是工作中遇到的群众。对此,他颇有些无奈地说,基层工作任务重,事务多而繁杂,还要经常下村,晚上乡镇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好待在宿舍,认识的年轻女孩屈指可数。眼看着就要30岁了,家里也开始着急了,隔三差五就明着暗着催,为此,小李父母还特意给单位写了封信,希望领导多关心关心。分管领导于是叫来几位同事,一起策划组织了几次联谊活动,名为联谊,实为给小李相亲。

  第一次是和当地的小学,镇政府组织了几名干部与学校一起欢庆“六一”儿童节。其间,小李被特地安排跟一位刚调过来的美术老师一组,负责游戏互动环节。当天他们分工协作,配合默契,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断。活动结束后,他们的领导分别找他们交流谈心,探听虚实,结果女方表示不想找外地人,这事就没了下文。

  第二次是和当地派出所,镇政府组织了一次男女混合双打乒乓球赛,小李被安排与一位刚考入所里的年轻女干警搭档。也许是彼此都不熟悉,加上紧张,比赛中两人配合不当,频频出现失误。赛后,组织者为扭转不利局面,又特地安排了一次饭局,让两个年轻人多接触接触。两人因此认识,之后又接触了一段时间,女方父母了解到小李家境不好,一致反对两人再联系,慢慢地这件事情就淡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